□ 苗竹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各项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既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唯物史观,又结合当代中国实际,进一步诠释了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中心地位与历史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300多项改革举措想要如期完成,关键还是要在坚持新发展理念与科学改革方法论的基础上,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贯穿改革始终,在改革中充分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在改革中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在改革中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主动精神,推动形成亿万群众投身改革、支持改革的生动局面。
改革坚持人民至上,要在改革中充分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失去人民也就失去了国家存在的根本基础。人民的主体地位,直接表现在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上。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保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维系了国家与群众的纽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力保证。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值得人民群众信赖并能够代表群众利益的代表行使人民权利;通过协商民主,人大代表能够收集群众的意见和人民利益诉求,确保民众意见能够得到充分表达,实现协商一致;通过人大代表监督,更好地监督政策执行情况。另一方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制度,能够有效提升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通过政务公开、协商议事等手段,既能够让群众积极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有效推进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又能促进群众对基层政务的监督热情,有效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要不断推进基层治理改革,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治理根基,巩固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基层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落实到位,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刻体民意、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
改革坚持人民至上,要在改革中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先,改革要坚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依法治国要坚持法律底线,其根本目的就是保障人民权益,在人民权利受到侵犯时人民能够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自身利益。例如民法典的颁布及实施有效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其次,改革要落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目标。民生涉及普通群众的方方面面,其中就业政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都是涉及民生改革的重点。这些政策和制度从不同方面对生活质量进行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灵活就业、平台经济兴起带来的新就业形式,给就业市场带来了挑战,更带来了新的机遇;社会保障体系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更是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方面作出了保障。最后,改革必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得到改善,但是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需要长期坚持奋斗。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改革坚持人民至上,要在改革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我们党和国家一直努力的方向。截至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但区域发展不均衡和收入分配差距、物质富裕与精神贫困并存等问题仍然是制约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坚持以经济改革为牵引,带动各方面改革,把高质量发展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联系起来。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以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生产力的提升对经济发展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前几次科技革命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变革,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因此,要重视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经济形态的发展,鼓励耐心资本。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生产关系也不可忽略。要进一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活要素市场中各要素的活力。当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绝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和物质的发展,更是追求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改革中“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只有将高质量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给人民群众提供更高品质的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扬州大学理论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