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正宇
治国理政是国之大事。相比较而言,基层是问题集中、矛盾交织的地方,抓好基层治理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国家政权巩固的基本保证。
研究基层治理问题,我们从《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中能够得到许多启示:小鲜当然属于美味可口的佳肴,但因其娇嫩,制作时需要细致入微、谨慎小心。否则,就可能半生不熟,或烤煳、烧焦。烹小鲜固然是形象化的比喻,但从中却能引申出不少治国理政的道理。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天下顺治在民富……这些已把治理的内涵阐述得十分清晰。以人民为中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保一方平安,是基层治理的基本要求。发展是硬道理,是社会治理的第一要务。经验告诉我们,不管东西南北风,扭住发展不放松、加快发展不动摇,才是解决所有难题的金钥匙。当前,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大做强本土实体经济等方面发力,要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就业增收等方面寻求突破。
基层治理要强调辨证施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矛盾,难题不少,不容回避推诿。各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出现的问题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既有倾向性的,也有苗头性的;既有沉积多年的,也有新近发生的。要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对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认真查摆本地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牢牢锁定那些阻碍发展、妨碍稳定的顽疾,深入分析产生原因,逐一形成依法治理之策。
基层治理的方案要审慎推出。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一定是在深入调研评估、反复比对、集思广益基础上的产物。减少社会震动面,减少经济损失是起码的要求。方案一旦形成,就要明确时间表、制定路线图、落实责任人、按时序运作,就得强势推进,快速推进,务实推进。
基层治理要树立长期作战思想。原有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冒出新的矛盾,这是社会前进的基本规律。要坚持攻坚克难、常抓不懈。既要防止急躁情绪,又要防止急功近利。矛盾既不上交,也不推后,要十分讲究处理的方式方法。要以满腔热情和细心细致的态度,搞清楚问题和矛盾的属性,找到最佳处理时间和最有利方法。
基层治理的过程要科学、高效和透明。一方面,要加强法治建设,确保各项政策措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注重治理方式的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治理效率和效能,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现代化迈进。
经济社会发展千头万绪,治理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的作用,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相互配合,致力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各级党组织要善于弹好钢琴,善于抓总、抓协调、抓统筹,调动各级各方面积极性,保证各项事业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