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焕新”需达成“共识”
2025-04-27 08:03: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付 奇

在当下新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浪潮中,相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一些同志对传统产业转型信心不足,在更广范围达成“共识”成为当务之急。

传统产业并非有人认为的“夕阳产业”,相反,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与基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立足点。

传统产业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基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石油化工、钢铁、轻工等传统行业,产值规模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80%。江苏制造业百强企业中82%与传统产业相关。这些产业不仅规模体量大,还为新兴产业提供关键支撑,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至关重要。如盛虹集团依托石化产业基础突破光伏级EVA胶膜材料技术,保障了新能源企业原料供应,彰显了传统产业强大的支撑力。

推动经济企稳向好,传统产业同样是重要阵地。其与民众衣食住行紧密相连,在经济波动时能发挥“稳定器”“压舱石”作用,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去年起,国家出台的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大多涉及传统产业。只有不断创新改造传统产业,丰富优质产品供给,才能满足民众多元消费需求,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

传统产业还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许多新兴产业就是脱胎于传统产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便是在传统燃油车基础上,融合前沿科技发展而来。江苏东材新材料公司攻克纳米级表面粗糙度控制技术、鑫缘茧丝绸集团研发出蚕丝蛋白骨钉等,都是传统产业焕新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同时,新质生产力也赋能传统产业,像江苏沙钢集团、无锡经纬纺织机械通过新技术应用,实现了降低成本和生产效率提升。

然而,传统产业转型并非坦途。从外部看,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发达国家推动制造业回流,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我国传统产业面临“前后夹击”。从发展条件看,环境和资源约束日趋严格,高能耗、高污染模式难以为继,要素资源日益紧缺。从政策导向看,部分地区对传统产业扶持不足,资源配置存在偏差,有些地方“喜新厌旧”、有的地区粗暴实施“腾笼换鸟”等。

传统产业创新发展,既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把握机遇的关键路径。落后的从来不是产业,而是产品、技术、工艺,任何产业都有“萌发—成长—成熟—衰退”的生命周期。通过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成熟的传统产业不仅可以延长生命周期,甚至可以实现转型升级,进入新的再成长阶段。

在经济浪潮中,传统产业承载着往昔荣耀与当下责任。还当凝聚各方共识、加大创新投入,用科技与智慧浇灌“老树”,让新芽蓬勃绽放。这不仅关乎产业兴衰,更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繁荣稳定筑牢根基。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