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拥有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1186名、大国工匠16名
2025-11-02 08:28: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倪 敏

户外秋寒降温,室内却一派火热。江苏双环齿轮有限公司精密成形中心内,机器运转声与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全国劳模朱玉庭俯身数控机床前,指尖轻点屏幕调整参数,这位曾经的“高考落榜生”,如今已带领团队完成近百项技术攻坚,获100多项国家专利,每年“五小”创新项目超7000个……

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江苏以“思想引航+匠心传承+创新领跑”三轮驱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三个精神”,带动广大职工为科技强省、制造强省建设贡献智慧力量。全省现有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1186名、省级16436名,大国工匠16名、省级工匠682名。“星光”璀璨,日益壮大的高技能人才“方阵”正为全省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注入强劲动能。

聚力攻坚 突破“卡脖子”瓶颈

今年1月1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网江苏电科院四级专家张晓琴牵头制定的《六氟化硫(SF6)气体的现场循环再利用导则》正式施行,这是我国该领域首部国家标准。

作为朱洪斌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张晓琴所在团队历时9年研发的“变压器潜伏性缺陷的油中气体检测技术及应用”,填补了国内外技术空白,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工作室成立13年来,吸引众多技术精英,聚焦电力用绝缘材料智能化分析等关键领域,自主研发10余类装置并实现产业化,在全国推广应用,获省部级奖励16项,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26项,取得授权专利58项。

江苏积极搭建劳模工匠创新平台,推动在专精特新企业中加强创新工作室建设。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工作室1万家,其中全国示范性14家、省级示范性175家。

为让劳模的“闪光点”成为企业创新的“燎原火”,将个体的“单打独斗”升级为团队的“协同作战”,各级工会大力发展跨区域、跨行业创新工作室联盟。扬州市直工会联盟汇聚77个工作室,构建“劳模领衔、团队攻坚、成果共享”机制;泰州市劳模高桂航领衔的工作室作为高温新材料产业联盟盟主,破解行业12项技术难题,实现“一企攻关、多企受益”。

越来越多劳模工匠带领工作室加入“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从产业链层面助力技术攻关。截至6月,全省工会组织劳模工匠1.2万人次开展助企活动,解决技术问题1.1万个。

匠心传承 铺就成长“快车道”

从操作工到全国劳模,90后工程师尹禹用12年完成蜕变。他的成长离不开师傅——南京市劳模、正高级专家杜生亚的严格指导。如今,尹禹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实施“育青计划”,将13项核心工艺标准和26项改善案例转化为教材,培养帮带多名技术能手。

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已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在江苏神通阀门公司,王天海加入省劳模李忠卫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后,系统学习专业软件,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该工作室成立6年来,1人入选长三角大工匠,1人获市五一劳动奖章。

大国工匠、全国劳模中车戚墅堰所首席技能专家刘云清的助企足迹遍布8省13市,帮扶30余家企业解决80多项难题。今年,刘云清还与2家民企签订产改结对协议,重点帮助提升职工技能水平。

泰州推行订单式培养,蓝思精密(泰州)公司与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精密制造工匠班”,实行“双轨制”培养,学员平均月薪达8500元、留任率超90%。近两年,江苏“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已累计帮助超11万人次职工提升技能。

思想领航 焕发时代光芒

“每一滴汗水都有回响,每一份坚持都是未来的馈赠……”从北京载誉归来后,2025年全国劳模、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总监马艳东多次走进校园分享成长历程,为国家种下技能人才的“种子”。

江苏工会将“三个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深化“劳模工匠进校园 思政教师进企业”品牌建设。省总工会在服务网上设立“江苏工人大思政课”专区,建立劳模工匠师资库,上线精品课程500个;目前已有280名省级以上劳模和150名思政教师入库。今年以来,全省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示范活动3场、省市级宣讲155场,线上线下超3861.9万人次参与。

徐州率先成立“工人大思政课”联盟,全国劳模夏伯党被聘为首批产业导师,他表示将积极参加宣讲活动,感召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一新生们听完劳模宣讲后,深感技能实训的重要性,“他们是用智慧用创新打破国外垄断的‘大国勇者’,是前行的榜样之光”。

作者:  编辑:颜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