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开二十年,青春版《牡丹亭》“回家”
2024-11-29 07:49: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杨频萍

11月28日,著名作家白先勇重返南京大学,为南大师生带来“青春版《牡丹亭》‘西游记’”主题讲座。自2004年在台北首演成功后,青春版《牡丹亭》掀起的“昆曲热”已经在年轻人中持续了整整20年,成为“一出戏普及了一个剧种”的典范。

此次20周年巡演的末场定在南大,白先勇团队对南大师生寄予更多期待:“要向你身边的人传播昆曲,昆曲怎么美、怎么美!”记者了解到,此番青春版《牡丹亭》20周年末场巡演,也是白先勇六进南大。

讲座中,白先勇分享了青春版《牡丹亭》传承昆曲艺术,一路“西游”,走向国际舞台,在世界各地掀起“中国文化冲击波”的历程。

2003年,白先勇同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合作,创作青春版《牡丹亭》,以传统为根基,遵循只删不改的原则,同时加入新时代的审美与现代剧场的概念。

看好莱坞大片长大的年轻人,还会接受节奏慢的昆曲吗?面对扑面而来的疑问,白先勇充满信心:我们就是要用青春的演员号召青春的观众,延续昆曲的青春生命,让年轻人看看,古人“表情”的方式。

历时一年规划、制作、排演,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4月在台北首演即获满堂彩,昆曲复兴运动的序幕自此拉开,昆曲教育工程在校园巡演的过程中逐步建设起来,越来越多的青年被昆曲艺术深深吸引。白先勇表示,正是海峡两岸的优秀昆曲人才以及众多学者、业界人士的不懈努力,才让这部作品得以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欣赏、理解并产生巨大共鸣,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成功范例,更让青春版《牡丹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走向世界舞台、传承昆曲文化、传播中华文化。

“昆曲无他,得一美字!”这是白先勇对昆曲的评价。“昆曲无歌不舞,唱腔美、舞蹈美、文学底蕴美,以美的形式表现中国人最深的感情。”而《牡丹亭》对于青春、爱情和生命的歌颂,值得让更多人看见。

白先勇第一次接触昆曲是在9岁时,“在上海随着家人到美琪大戏院看到梅兰芳、俞振飞演出《游园惊梦》。当时年纪虽小,可是不知为什么,《游园》里那段‘皂罗袍’的曲牌音乐却像一张78转的唱片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直到今天,我一听到那段美得凄凉的曲牌,就不由得怦然心动。”白先勇说。

1966年,白先勇写了小说《游园惊梦》,1982年,他把《游园惊梦》小说改编成舞台剧,演出后轰动一时,在中国话剧史上,这是第一次把昆曲融入了话剧在舞台上演出。1987年,白先勇受邀到复旦大学做访问教授。时隔39年重回上海,最叫他难忘的是看到一场上海昆剧院推出的全本《长生殿》。“我不仅为那晚的戏喝彩,而且深为感动,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百戏之祖’昆曲居然重返舞台大放光芒。不能让我们民族这么了不得的艺术式微下去!隐隐间我已起了扶持昆曲的念头。”

“上一次回南京是2019年了,做了一个签售,很多新老朋友在一起。”自诩“80后”,白先勇和年轻人沟通毫无代沟。他表示,南京的读者、剧粉对于他,对于青春版《牡丹亭》非常热情,在启动20周年巡演后,他就打算一定要带着青春版《牡丹亭》回南京。“南京是‘昆曲重镇’,我与南京有很特别的缘分和情感。小时候我曾在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

白先勇还回忆起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南京首次演出的场景。“演出是在南京人民大会堂,场场爆满,我非常感动。”他说,这次将青春版《牡丹亭》20周年巡演的最后一站放在南京,一开票,所有的票“秒光”。

为了更好和年轻人沟通,白先勇开通了小红书,对于年轻人热衷的《黑神话·悟空》等热点也保持了开放的态度。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贴近年轻人,青春版《牡丹亭》着手排演高校版。从去年开始,白先勇在南京启动了高校版《牡丹亭》的选角工作,目前已经选定了50余位演职人员。

“我创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初衷就是要让昆曲在一代一代年轻人中传承下去,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带着昆曲进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已经走进了40多所高校。”白先勇说,目前青春版《牡丹亭》拥有大量的年轻粉丝,有很多都是在校学生。北京高校版《牡丹亭》排演成功后,团队来到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南京高校选角,很多大学生报名。经过几轮选拔,最终有50多位大学生加入演职团队,他们正在苏州集训,并得到了青春版《牡丹亭》主创人员一对一悉心指导。“最快明年春天,南京高校版《牡丹亭》就能和大家见面!”

白先勇的到来,在南京大学掀起了一股“昆曲旋风”,活动当天,南京大学还举办了“南京大学昆曲传承发展研究中心”揭牌仪式,白先勇受聘为南京大学杰出客座教授。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表示,南京大学戏剧专业已有百年历史,此次成立昆曲传承发展研究中心,旨在通过学术研究、艺术实践和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挖掘昆曲的艺术价值,探索昆曲在现代社会中的新表达和新发展,促进昆曲艺术的国际传播,让这一国粹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