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化军团”6个展馆亮相深圳文博会
2024-05-24 07:41: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顾星欣

初夏的南国鹏城,绿意葱葱,活力迸发。5月23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作为全国文化产业的顶级盛会,本届文博会迎来“江苏文化军团”6个馆参展,展示了江苏在文化科技融合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的最新成果。江苏文化产业为观众提供了哪些全新体验?记者进行了现场探访。

古韵今辉,传统文化闪耀新生

步入江苏馆,迎面而来的“遇见平江路”特别展陈十分醒目,古街风貌、苏绣制作、木版年画、苏州评弹,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一面22米长的大屏上,通过1∶1比例呈现平江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将姑苏水乡风情如诗如画般展开,与富有创意的合体字“遇见平江路”交相辉映,共同编织成一幅生动细腻的江南画卷,引来大批观众“打卡”,沉浸式感受江南水乡意境。

除了“美”,还有“新”。现场,传统文化呈现出绚丽多姿的崭新形态,为人文经济的相融相生增添了新的注脚。

典雅唯美的苏绣,“遇上”古老的中国瓷器,会是怎样一番奇遇?展柜中,一只刚从巴黎载誉归来的“冰蓝梅纹天球瓶”十分吸睛,布满冰裂纹的瓶体上,点缀着一朵朵纤美的刺绣花瓣,令人惊艳。弥惟文化创办人张雪是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他告诉记者,“刺绣和瓷器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我们利用织物刺绣的柔软精细,搭配上瓷器的厚重质感,使作品在呈现上显得更为丰富多元。不仅有创意,还要有技术,如何在瓷瓶上刺绣?这也是我们的独特技术。”

展台上,精美雅致的腕表、手链令人流连忘返,仔细看,件件都别具匠心地融入了苏绣技艺。其中,纤巧秀丽的《山水云间》刺绣腕表,更是引来不少观众驻足。苏绣青年传承人、“姚绣”品牌主理人姚兰介绍,在腕表正反两面,分别以不同针法展现了不同图案、不同颜色的刺绣艺术效果。“我们精心挑选多款充满浓郁生活美学气息的苏绣产品,希望把非遗的温度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弦索叮咚,循着曼妙声音看去,一台以全息炫屏技术呈现的苏州评弹节目正在上演。全息影像中,来自苏州市评弹团的年轻一代非遗传承人谢岚和陆佳麒正搭档演出。附近,通过虚实结合手法,一幅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一团和气》再现了传统六色雕版印刷技艺。

222件珍贵等级文物和2212片近现代丝绸样本汇聚成的“大数据”,能够给当前文创带来怎样的创意?苏州文投集团与苏州丝绸博物馆围绕传统服饰纹样打造的“丝绸纹样数字化创新应用”,引来不少观众围观。采用数字化创意,纹样的形状、色彩、要素等被巧妙融入帆布包、冰箱贴、香薰等文创产品设计中。

数字引领,创新点亮江苏文脉

当前,在大模型、生成式AI等先进技术的催化下,文化行业迎来一场全新变革。江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也站在创新发展的前沿。本届文博会上,省内一批文化企业的示范性、引领性项目纷纷亮相,令人印象深刻。

文有脉,行必远。“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多年耕耘,《江苏文库》的出版书目不仅成功入藏中国国家版本馆,更在数字化工程推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截至目前,已有五批近千册珍贵古籍被录入线上平台,实现从“深藏闺中”到“数字共享”的精彩绽放。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基于AI、XR、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现场展示“新问”AIGC智能内容创作平台、“新穹”数字人生产平台、“新维”智慧一体化运维管理平台和江苏省地方志数据库等一系列融媒生态产品。在江苏文投集团的展位上,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交易平台成为焦点。该平台自去年11月上线以来,已与30多家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基地、文化数据库及文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长江运河激荡,滋养着美丽江苏。如何奏响新时代的长江运河交响曲?江苏多家文化企业交出亮眼答卷。

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江苏广电集团打造了沉浸式文化探索节目《启航!大运河》,通过AI、AR等前沿技术,将静态的运河意象转化为可游可赏的活态景观。江苏有线带来“何以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大展”,展现科技与文化的双向奔赴。江苏省电影集团的纪录电影《再会长江》同样备受关注,该片由日本籍国际友人竹内亮执导,既展现了长江两岸壮丽的山川美景,也描绘了民众奋斗的身影和温情故事。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伴随着悠扬淮歌,“中华淮剧”APP的展示引人关注。形态各异的玩偶、简化逗趣的产品……众多淮剧周边同样吸引观众的目光。“甲辰龙年,我们结合‘龙生九子’传说,推出原创小灵龙IP及衍生产品,用‘潮玩’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化。”建湖县九龙口旅游度假区工作人员徐静向观众介绍。她告诉记者,以淮剧小生和花旦为形象代表的文创IP,选用淮剧最有代表性的青绿色和脂粉色,其形象清新可人,深受观众喜爱。

记者发现,除了江苏馆,我省其他各馆也是“科技感”十足。在南京馆,作为一站式云游南京各大博物馆的综合服务云平台,“揽博南京”由南京市文投集团带到深圳。苏州馆里的“创新产品及智能制造展”令人眼前一亮,在这里,苏大维格科技集团的数字透花窗等纳米光学技术产品以及苏州次源科技的虚拟交互设备,充分展现智能科技如何助力文化产业转型。

向新而行,唤醒非遗文化活力

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江苏众多非遗项目集体亮相。江苏馆内,陈列着苏绣、南京云锦、徐州香包等。南通馆内,蓝印花布、红木雕刻、仿真绣等工艺美术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徐州馆内,睢宁面塑、邳州玉器、沛县乐器等琳琅满目,还有汉乐表演和书法互动。

精美的服饰、别致的包袋、典雅的罗扇和细腻的罗巾……“今天很多观众向我们咨询相关的罗织产品。”苏州市锦达丝绸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杭航介绍,该公司的服饰曾随着今年央视春晚节目《年锦》走上舞台。与普通织物经纬线垂直相交的方式不同,罗通过经线的相互扭转再与纬线交织,形成别具一格的孔洞。以苏州为织造产地的罗又称“吴罗”,普通丝绸工序一般为8道左右,而吴罗工序多达30道,在透气性和亲肤感上给人带来很好的体验。

云锦作品与游戏IP的巧妙结合,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晶莹剔透的水晶饰品,完美融合传统元素与科技之美;古朴典雅的蓝印花布,诠释着江南水乡的清雅韵味;字愈·二十四节气插画纹样涂色AR手账、与南京博物院合作的“龙虎榜”科举系列文创等多款产品,展现出“汉字+非遗+文化+科技”的创新表达……江苏各种非遗产品,共同演绎着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以及“向新而行”的多彩可能。

艾香轻摇,粽叶芬芳。端午节即将到来,江苏馆内的“端午市集”成为文博会上一道独特风景线。东方纸加的非遗团扇、端午礼盒,将纸艺文化与端午节的传统元素巧妙结合。徐州的龙年限定香包、端午艾草和“真棒”香包系列作品,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欣赏。

引领消费潮流、赋能经济发展,文化成为提升发展动能的重要力量。众多企业和观众在江苏展区满载而归,对江苏的文化魅力和产业发展潜力纷纷点赞。

当天,苏州(深圳)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在文博会现场举行,在这期间举行了苏州与大湾区两地文化产业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共有22家文化企业成功签约,意向签约金额高达79.7亿元。

作者:  编辑:王语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