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新旧共生,古建老宅“活”出新精彩
2024-05-19 07:25: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周 娴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誉。近年来,常熟用“绣花功夫”精准施策,推动古建筑更新、产城人互动,让城市既留住“旧”的历史韵味,又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5月15日,位于常熟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的民宿“虞见·唐宅”又迎来一批旅客。步入其中,黛瓦高墙、亭台错落,唐瘦青、唐滔等虞山画派代表画家的真迹随处可见。

这本是清末漕运总督唐一葵的私家花园,2011年以后处于闲置状态,如今经过改造后,融合江南特色和时尚元素,呈现另一番意趣。“唐氏宅园是常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修缮过程中一定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民宿设计师由伟壮介绍,让唐宅以纯粹自然的方式回归,便是最好的呈现。改造后,花园保留木质结构,复原船舫、六角亭,还专门邀请老匠人,对木质雕花、飞檐翘角等进行手工修复,尽可能“修旧如旧”。设计师从民间搜寻雕花老房梁、基建石条等,恰到好处地融入整体设计之中。旧址中原有的地窖和亭子、从地下挖出的石雕残片也被保留下来,让更多游客了解这座宅院曾经的繁华。

今年3月刚开放的古建工作室“考工记”,也是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活化利用历史建筑的典范。这个始建于明末清初的老房子,如今成为一座集中展示古建筑修复工艺的“博物馆”。在占地200平方米的院落内,陈列着木作、瓦作、石作、彩绘、假山堆叠、砖雕、泥塑等工艺作品。门口的砖瓦材料展示墙,采用青砖、黄道砖、琉璃底瓦等数十种砖瓦材料叠砌而成,由常熟籍古建技艺非遗传承人周文贵、金惠栋合作完成。挂在前厅墙上的砖雕是安徽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永强的作品,以松树、仙鹤为图案,寓意“松鹤延年”。在后素堂大厅上方设计有一处四方形藻井,河南省级非遗传承人朱长存在藻井中心彩绘临摹莫高窟第322窟缠枝石榴纹,层层向外铺展开,形态优美。院落中有处依墙而立的假山小景,小块湖石堆叠成山,利用假山纹理设计的流瀑,展现了流水的韵味,这是常熟叠山非遗传承人王振江之作。

工作室开放不久,便吸引很多古建筑爱好者前来打卡,工作室发起人郑先热情地招呼大家进来喝杯茶,聊聊作品背后的故事,“希望大家可以在这里尽情地切磋论技,感受传统魅力”。

对老宅的修缮和“微更新”,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既留住了古城文脉,又实实在在增进了民生福祉。

常熟西泾岸历史文化街区背靠虞山,南临古典园林曾赵园,街区内保存了多座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这些老宅遭遇不同程度的破损。如何让老宅既能留住传统烟火气,又“活”出新精彩?2020年,常熟创新提出“房屋使用权集中”,即在维持房屋产权不变的前提下,由政府主导,和居民签订房屋使用权流转协议,形成“腾换”“腾空”两类建筑院落处置方式。其中,“腾换”类修缮后由街区原住民居住,“腾空”类则用于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植入和功能生态更新。

上塘28号是西泾岸历史文化街区整理更新的一批“腾换”院落。穿行其中,青砖铺地、屋檐飞翘、石柱矗立,处处体现出江南雅致。东南一隅有一处小花园,初夏时节,月季尚未凋落,绣球花、三角梅开得正盛,空气里氤氲着淡淡花香。花园主人陶虞生刚从曾赵园散步回来,忙着给三角梅浇水。他告诉记者,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常熟人,未“腾换”之前,他家住在下塘18号,老房子没有卫生间,阴暗潮湿,下水道经常堵,夏天逢到暴雨就淹,还经常受到蟑螂、老鼠侵扰。

老陶的新家面积近60平方米,虽然不大,但阳光充沛,生活功能完备,配备厨房、卫生间。他告诉记者,修缮工程对整体建筑的木结构进行加固,还增设屋面防水,接通污水管道,不仅生活方便,环境也更好了。闲暇时,老陶喜欢在院子里一边晒太阳一边侍弄花草。

“在老宅修缮过程中,我们在‘最小干预’原则下尽可能还原材料、结构、形制、工艺,保持建筑整体的原汁原味,让这些老宅‘活’出新精彩。”常熟市古城开发建设公司总经理助理张莉娣告诉记者,目前,占地2.4公顷的西泾岸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已完成笛在月明楼、环秀居、沈石友宅等古建筑的修缮。“未来还将根据街区特点引进相关业态,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兼具历史文化和‘烟火气’的体验地,形成共生型街区。”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