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城市》
2020-09-11 16:23:00
来源:新华日报
0
【字号:  】【打印

《文化与城市》

南京“阅江楼”是如何建起来的?遥远的新疆伊犁为何有一座纪念两位汉代江苏女子的纪念馆?近日,南京著名文史学者、南京古都学会名誉会长俞明的文集《文化与城市》由南京出版社推出。这些和江苏文化有关的谜题,俞明在书中一一进行详解。

俞明毕业于南京大学经济系,先后获得经济学硕士、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在原南京下关区、新疆伊犁州、南京市政协等处工作了几十年。他一直重视文化资源对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在任期间,策划建成了南京、伊犁等地多处重要文化名胜和城市地标。《文化与城市》中收录的文章是俞明多年来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真实记录,也阐发了他对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促进城市建设的深切思考。

南京是一座滨江城市,但在2001年之前,南京却没有一座能够登临远眺长江的名胜,“武汉有黄鹤楼,岳阳有岳阳楼,南京呢?”当时在南京市下关区主政的俞明埋头在史料中寻觅线索。他查阅到,明代初年朱元璋和宋濂都写过《阅江楼记》,明中叶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则写有《登阅江楼》一诗。这些史料显示,朱元璋曾想在南京狮子山上建一座阅江楼,但因种种原因而停建(另有说法认为,阅江楼建成后被毁)。

600多年来阅江楼“有记无楼”,时任下关区区长的俞明想要弥补这一历史缺憾。《文化与城市》中收录的《阅江楼 有记无楼六百年》一文披露了阅江楼的建设过程:在阅江楼重建项目立项并获批后,俞明带领团队成员多方筹措资金7800万元。历时两年多,2001年8月,阅江楼终于在狮子山上正式亮相,俯视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成为长江南京段最为耀眼的文化地标之一。“阅江楼先有文学作品,后有胜迹名楼,她的建成诠释了两者之间的生动关系。”俞明说。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有一座汉家公主纪念馆,讲述着刘细君、刘解忧两位汉家公主的故事。“按照现在的地理概念来说,刘细君是扬州人,刘解忧是徐州人,她们远嫁乌孙,继张骞之后打通并活跃了丝绸之路,请兵15万打败了匈奴,此后汉朝才建立了‘西域都护府’。两位公主的努力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融合。”俞明曾经作为援疆干部在伊犁州工作过3年,对那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文化与城市》中收录了他的考证文章《细君解忧公主和亲述论》。2004年,正是在他的倡议下,在新疆、江苏两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带有浓郁汉代建筑风格的汉家公主纪念馆在伊犁建成,成为伊犁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同时也是新疆、江苏两地友好交往的象征。

作为古典文学博士,俞明对和江苏城市有关的历代诗文也做过深入研究。从苏北到江南,京杭大运河沿线分布着徐州、扬州、镇江、苏州四座城市,在《诗意古城》一文中,俞明比较了以这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为题材的诗词。他认为,徐州的古诗词豪放古朴,简练大度,着重表现汉风;以扬州为题的诗词绚丽奢华,多情缠绵,表现扬州城商业的繁华,如王建的“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等名句;写镇江的诗句大多表现忧国之情、抗敌之志,突出代表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至于写苏州的诗词,则大都温柔精致,带着吴文化的独特韵味,李白的《苏台览古》就非常典型:“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在《文化与城市》中,俞明还回忆了重建南京静海寺、迁建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为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定名等往事。在他看来,城市的个性是文化,城市的建筑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各种载体的合理布局去营造文化氛围,是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在《文化与城市》的序言中,为本书确定书名的著名作家王蒙说,人们往往将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弘扬赞为“立竿见影”,但俞明做的工作却是“立影见竿”。很多历史文化遗迹早已经失去了其物质性存在,但留下了历史的影迹,俞明的努力使历史记忆鲜明坚固地重新凸现在大地上。 本报记者 于 锋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