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成瑜
9月15日晚,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音乐厅,随着“青春的海”两岸青年音乐会落下帷幕,为期50天的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文化月圆满收官。本届文化月期间,全省共举办各类活动30多场,涵盖非遗、书画、刺绣、京剧、电影、美妆、中医药、青年创业等领域,吸引4300多名两岸青年共同参与,其中台湾青年达2200余人,人数超前两届总和。
回望过去3年,海峡两岸青年文化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的发展历程,逐步成为我省扩大两岸青年交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苏州作为文化月“主阵地”,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连续高质量策划举办开幕式等主场活动,以及多个相关主题领域分场活动,倾力打造“两岸一家亲”文化纽带,让越来越多两岸青年通过文化月增强了彼此血脉相连的情感认同。
累计批准台资企业超1.3万家,投资总额达1289亿美元,15万台胞在此安居乐业……作为大陆台商投资最活跃、台资企业最密集、台胞融入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苏州肩负着促进两岸进一步融合发展的重要责任。进入新阶段,如何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创新形式提升对台交流的层次与质量,“借梯登高”打造更具辐射度、影响力的两岸特色交流品牌?基于这番思考,海峡两岸青年文化月应运而生,成为苏州开创对台工作新局面的发力点。
2021年,苏州创设海峡两岸青年文化月并成功举办首届活动,成为江苏省首个面向长三角地区两岸青年的文化交流活动。尔后,文化月一路提档升级,第三届起更是“升格”为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活动规模、层次、影响力迈上新台阶,实现“一年站起、二年站稳、三年站高”的跨越发展。
苏州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把促进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作为文化月活动的主基调,扛起“主阵地”的责任担当。两岸青年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苏州广泛联动各县市板块、社会团体,精心筹备组织和美乡村海峡两岸村BA邀请赛、“寻味两岸·最忆四季三餐”文学创作沙龙、苏台单身青年交友联谊情歌荟等文化月系列主题活动,推动两岸青年加强交流交往,厚植友谊、积累互信,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新生力量、注入青春活力。
苏州坚持突出“融合”理念,把“传统文化的新表达”作为引发两岸青年情感共鸣的主旋律。走进刺绣文化沙龙,拿起针线跟着苏绣大师一起制作扇面;登上摇橹船,伴着船娘的姑苏小调,领略青石板街的江南韵味;漫游文汇市集,“淘宝”非遗、文创、潮玩等特色摊位……翻看历届文化月活动清单,不难发现,苏州善于将本土优质文化资源有机嵌入活动内容,打造特色鲜明、富有文艺气息的“沉浸式”体验场景,同时尝试探寻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以新颖新潮的策划,激发两岸青年的参与热情。
今年7月,22岁的台湾女孩黄羽祯受邀来到苏州昆剧传习所,不但欣赏到了一场如梦似幻的园林实景版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还与年龄相仿的苏州昆剧院演员奚晓天结成“一日师徒”,跟着学唱选段,体验昆曲的独特魅力。黄羽祯兴奋地说,“全身心沉浸于场景、剧情、表演之中,我好像又一次重新认识了昆曲!”
在以开放包容著称的苏州人看来,文化月不单是台湾青年认识大陆的一个窗口,也是他们融入大陆的一个重要渠道,应当创造更多机会让台青共享城市发展机遇。今年文化月主场活动中,苏州特别组织举办“百企千岗等你来”——台青专场招聘会,100多家用人单位拿出1000多个岗位,供有就业需求的台青挑选,涉及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计算机、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招聘会现场还设立咨询服务台,提供人才就业创业政策、职业职称资格比照认定、台胞证(居住证)业务、医疗保险、教育入学、交通旅游等咨询服务,助力台青更好地在苏州追梦、筑梦、圆梦。
前不久,结束文化月之旅回到台湾的大学生吴珮琪迫不及待地向身边朋友推介起苏州。“在那里,我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嬗变,感受到了城市发展的温度,也交到了许许多多趣味相投的年轻朋友。今后,我会毫不吝惜地与岛内青年分享自己在苏州的所见所闻,帮助他们认识一个真实、可爱的大陆。”吴珮琪说。
借由文化月的赋能,苏州对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影响力、显示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广大台胞对在苏州扎根发展更有信心、更具期待。去年以来,苏州全市举办各类对台交流活动800余场,累计吸引两岸同胞2万余人次参与,系统多元、可持续的交流交往格局持续巩固优化。今年1—7月,全市新设立台资企业475家,同比增长111%;实际利用台资14.71亿美元,同比增长124%。
踏上新征程,除了精心谋划好第四届海峡两岸青年文化月,苏州还将围绕提升对台服务水平、营造优良涉台发展环境、坚定台商台胞在苏发展信心等方面,持续举办多场高质量交流活动。苏州市台办主任沈晶表示,将把城市优势转化为对台工作出新出彩的实际成效,扩大两岸同胞共同的“朋友圈”和“事业圈”,让更多两岸同胞成为同心同行、携手打拼的好朋友好伙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