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频萍
在南京大学5月19日推出的人气综艺《教授请吃饭》第二季中,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兴无请同学们到他的家乡扬州品尝精致美食,品读历史人文。一桌菜肴不仅带来美食体验,还带火了文化热潮,让这档被网友戏称为“下饭综艺”的节目再次破圈爆红。
记者了解到,该节目是南京大学高研院新生午餐会活动的特别策划。5月24日,《教授请吃饭》线下活动开启,参与师生现身揭秘节目背后的故事。当天的活动现场发放123份《教授请吃饭》主题定制餐券,让更多学生亲尝美食、“吃”透文化。
当天活动现场播放了节目的部分片段。扬州干丝端上来时堆成一个“宝塔尖”,吃的时候怎么“推倒”?“从下面把它推倒,拌开了吃。有的时候在下面掏着吃,吃到最后,宝塔倒下来,这样更入味。”徐兴无说。“我为什么要把你们带到扬州来吃?”徐兴无指向桌上一部名为《扬州画舫录》的书,这是扬州戏曲家李斗写下的一部“城市旅游指南”,记录了清代乾隆年间的繁盛扬州,还给扬州留下了丰厚的美食遗产,比如写到茶肆多设在花园之中,而现在扬州有名的茶社名称也多带“春”字,如富春、冶春、熙春等。
教授请吃饭,当然不仅仅说桌上的菜肴。徐兴无从吴王夫差在扬州开邗沟,讲到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以及对历史上中国统一的重要性,“我们的河流是东西向的,东西向能孕育大的文明,但是有了大运河之后,中国就出现了南北的贯通,它就成了一条血脉了。”徐兴无说,中国的统一叫内在化,“原来是用政治制度、行政的方法,有了大运河之后,我们可以用经济的方法,文化的方法,南北的交流就更加深入了。”
烫干丝、盐水鹅、五丁包、翡翠烧卖、文思豆腐、狮子头……筷起筷落之间,徐兴无将大运河畔的历史人文故事娓娓道来,让现场观众听得入迷。节目爆火之后,《教授请吃饭》第二季的5名学生嘉宾也成了网友羡慕的对象。在当天的师生对谈环节,学生嘉宾、南大有训书院2024级本科生司马戎替众多粉丝现场喊话徐兴无,“大家要组团去徐老师家蹭饭,徐老师,可以吗?”“行!”徐兴无回答。“那我们就来了哦!”俏皮的师生互动,瞬间点燃了全场的欢乐气氛。
在南京大学,“教授请吃饭”有着悠久的传统。徐兴无笑言,这一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论语》中对于孔子吃饭场面的记录。“《论语·乡党》篇就是学生们专门用来记录孔子衣食住行的篇章。其中从孔子吃饭场面的描写不难看出,学生们对于老师吃饭的礼仪动作相当在意。”他举例,如“有盛馔,必变色而作”,就是有了好吃的,孔子一定很兴奋;“唯酒无量,不及乱”,说的是孔子酒量很大,但不会喝到失态;“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讲的是哪怕是这一餐只吃蔬菜,没有肉,孔子也要行祭礼。“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有饭桌上的学习,有礼仪的教习。这些都是给学生作表率。”徐兴无说。
“拍这个片子就是展示南大的生活,以及老师和学生应有的关系。”在当天的分享中,南大文学院教授苗怀明笑言,“老师和学生就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一个不请学生吃饭的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他介绍,在南大文学院,老师们也经常嘱咐学生们“好好吃饭”。“这没有什么深意,就是字面意义。吃饭吃得开心,做学习、做科研不也能做得更好吗?”
古人说,“亲师取友”,即跟老师亲近,跟朋友之间互相吸取。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于京东和外国语学院教授张俊翔当天也受邀上台,分别讲述了自己对于“亲师取友”师生关系的理解。“我从2023年参与高研院的午餐会,跟同学们一起吃饭、读书,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的科研能力也得到提升。”于京东表示,大学教育不仅仅在课堂内,出门欣赏风景、品尝美食、社会历练都是广义的人文教育。张俊翔说,在南大,老师和学生正在构建很多新型的师生共同体,同学们要利用好这一方人文沃土,“要好好吃饭、好好锻炼身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方能立身社会,成为健全、健康的人。”
饮食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联结着人们对家乡的情感,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李白、杜甫、张若虚等都曾为扬州留下了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文,徐兴无说,“这些诗词体现的对于扬州这座城市共同的印象,就是历史文化悠久,景色美丽、富庶繁华,我们从这些诗词中也可以看到,古人心中的美好生活是什么样子。”
跟随徐兴无教授线上线下的精彩解读,同学们早已按捺不住对淮扬美食的向往。
当天活动一结束,123份《教授请吃饭》主题定制餐券瞬间秒空,同学们纷纷赶往南大鼓楼校区食堂的淮扬菜窗口,打卡《教授请吃饭》同款菜肴。
南大图书馆馆长黄贤金表示,《教授请吃饭》自2022年年末启动以来,以“一餐饭,一堂课”的形式,于“亲师取友”间演绎文化的薪火相传。2024年苗怀明教授担任主咖的第一季节目,还入选当年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典型案例。“节目第二季,我们通过古籍扫描、手绘动画技术,让古籍焕发新生,展现厚重底蕴,传递人文温度。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推出多样的文化活动,传播文化经典,赓续南大师生围炉共话的温情传统。”黄贤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