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中:深刻把握培养大国工匠的职教使命
2024-05-16 09:26: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这是对职业教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支撑作用、高技能人才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再一次肯定,也是对职业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殷切期待。

注重思想性与专业性结合。大国工匠是德、技、绩在人才个体的有机统一和集中体现。其中,“德”的培养是大国工匠培育的核心。注重政治品德,要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展现对国家的忠诚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信念。注重职业精神,在对每一个细节的精准处理和对卓越的不懈追求中,展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注重个人技术素质,不仅包括了对传统技能的熟练掌握,更包括了对新技术的快速学习和应用能力。职业教育要始终坚持立德铸魂、德技兼备,着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着力培养技能高超、人格高尚的优秀人才。

注重一般性与特殊性结合。大国工匠脱颖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需要遵循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关键办学能力,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均衡的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基本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产业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在普遍培养基础上,职业教育还应为优秀学生提供更为深入的进阶培训。通过组建精英班等特别培养项目,聚焦于高级技能的培训,特别强调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先进的技术设备、更高标准的项目和实战实践。通过进阶培训,在深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激发其职业激情和创新思维,助力其成长为更优秀的拔尖技术技能人才,为大国工匠“育苗”。

注重层次性与贯通性结合。培养大国工匠,需要从娃娃抓起。义务教育阶段广泛开展科技竞赛、工艺制作和基础技能操作等多种形式的职业启蒙教育和科技活动,使学生从小就认识到技术技能的价值,并激发他们对技术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中职教育、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对有志于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学生,通过导师制等形式进行前置培养,帮助他们在专业技能上得到深化和强化,同时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发展建议,确保学生的职业路径与其兴趣和专长相匹配。通过职教高考、提前招生等机制,有组织地从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发现和遴选合适的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机会,助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增强其实战能力。在高职专科、职业本科层次学生中,分别遴选推荐优秀、拔尖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在提升技术创新、技术攻关等能力的同时,提升管理能力、领导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通过构建从小学到大学的未来大国工匠一体化衔接、贯通培养体系,实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训实践体系等全程无缝对接。

注重技能性与创新性结合。在智能化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传统的专业技术边界逐渐模糊,原有的技术与岗位之间的逻辑关系正在被打破,技术技能的跨界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需要职业教育主动适应产业技术发展引发的岗位技术新变化,打破原有专业群的组群逻辑,打造跨学科、跨传统专业群的新质专业群。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职业教育需要强化对学生技术创新、技术融合、技术转化及技术应用等能力的培养。此外,还需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生涯中持续成长的需要。

注重阶段性与终身性结合。职业成长的终身性特征强调了学习和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需要在学校教育阶段种下种子,更需要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浇水施肥。用人单位应尊重人才、珍惜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为人才成长提供资源、机会和舞台。有关部门应持续优化有利于技术人才成长的政策、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和搭建成长平台。科协、工会、团委、教育科研机构、新闻单位等应协同发力,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生态系统,形成促进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化茧成蝶”的强大合力和持续动力。通过多方协作和支持,确保每一个有潜力的技术人才都能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我超越,成就一番事业,真正成为行业内的大国工匠。

(作者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作者:王丹中  编辑:王语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