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立民
这两天,我国半导体行业接连迎来“高光时刻”:一是华为鸿蒙电脑正式发布,据媒体报道,其配备的CPU或已实现自主可控。二是小米自主研发设计的3nm旗舰芯片大规模量产。据央视报道,这是中国大陆地区3nm芯片设计的一次突破,紧追国际先进水平。在“硬科技”赛道上,民企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担当和能量。
不仅是“头部”民营企业,还有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拥有“独门绝技”。南京英田光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相继参与“嫦娥工程”“天问探火工程”等多个国家航天重大项目;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拥有目前产品最齐全、技术水平最高、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光刻胶材料研发制造基地。向新而行、各显神通,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加速迸发。
然而,对民营企业来说,创新之路有喜亦有忧。喜的是,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决策高效,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形成搅动创新的“鲶鱼效应”;佼佼者们的亮眼表现,为众多民企投身“硬科技”带来示范和底气。忧的是,一些隐性壁垒依然存在,比如在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时,企业常遭遇“准入门槛”;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中,“身份歧视”的潜规则若隐若现;申请使用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时,繁琐流程与渠道梗阻将其挡在“玻璃门”外。种种因素叠加,削弱了企业创新动能,也挤压了其创新空间。
民营企业何以在硬核创新中“挑大梁”?5月20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辟出“科技创新”专章,推出一系列具体举措,有力回应了民企迫切期盼和现实需求。把“立好法”落实为“履好法”,有关部门应摒弃“重国企、轻民企”的思维惯性,破除难点堵点,在重大科研项目立项、资金分配、成果认定等环节一视同仁,给予民企平等机会。就拿芯片设计来说,若能通过专项政策扶持,鼓励更多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将为破解“缺芯少魂”矛盾注入更强新动能。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硬核创新的复杂性决定了“单打独斗”难以取得突破。构建“政企产学研”协同生态,民营企业才能释放最大创新效能。领军企业应发挥“链主”作用,通过技术共享、订单倾斜带动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地方政府可搭建“中试平台”,提供从实验室到市场化的全链条服务,降低技术成果转化成本。值得一提的是,国企与民企完全可以实现差异化“互补”,形成科技创新共同体。当创新从“孤木”变为“丛林”,科技创新的“热带雨林”将更加繁茂。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一场高风险的“长跑”,社会应给予宽容试错空间。一段时间以来,舆论场上非理性的攻击,让民营企业承受额外压力,使其不敢尝试颠覆性创新。就当前创新环境而言,对民企的“容错度”尤为可贵。一则,“耐心资本”要足够耐心。无论是金融机构的创新信贷产品,还是地方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都应有真正“包容十年不鸣”的耐心和定力。二则,舆论应对企业的探索性失败保持理性包容,严厉打击造谣抹黑、恶意诋毁,营造更有利于发展和创新的清朗空间,这将有力鼓舞企业家拥抱长期主义、勇闯创新无人区。
从“嫦娥探月”到“量子计算”,从“深海探测”到“人工智能”,硬核创新的“星辰大海”呼唤更多民营企业弄潮逐浪。打破壁垒、凝聚合力、优化生态,民营企业必将真正挑起科技创新大梁,助力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