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在市场选购生鲜农产品可能会遭遇这样的情况:一些农产品看上去很新鲜,买回去却发现品质不佳。这都是悬在商品上方的“生鲜灯”在作怪:给农产品加了“美颜滤镜”,误导了消费者。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明确,12月1日起禁止使用“生鲜灯”。
“生鲜灯”是一种工具,一些商家借此能够以次充好,蒙骗消费者。“生鲜灯”的滥用,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及时叫停是顺应民意之举。“生鲜灯”也反映出一种心态、一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农贸市场、超市,还会出现在一些单位或部门的实际工作中。比如,在宣传汇报时,过于追求“形式美”,“穿靴戴帽”成定式,报喜不报忧;比如,在工作总结时,对成绩大夸特夸、浓墨重彩,对问题轻描淡写甚至文过饰非;再比如,在迎接检查时,对台账资料过度包装,脱离客观实际……凡此种种,都是运用了“生鲜灯”的障眼法,把实际工作的“黯淡无光”美化成“鲜亮润泽”。
现实工作中的“生鲜灯”为何存在?还是形式主义顽疾在作怪,映照出一些部门单位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工作落实不到位、工作推进遇难题,又急于表功,于是就想借“美颜滤镜”给自己“加政绩”“添亮点”。对自身而言,不直面矛盾,只求“表面光鲜”,这种逃避问题的做法不利于工作推进,早晚会露出“真面目”;对上级部门而言,基层单位提供的材料造假失实,则可能导致决策失误,造成恶劣影响;对群众而言,部门单位承诺不兑现甚至弄虚作假,必然会影响公众满意度,损坏单位部门的公信力,其危害不容小觑。
市场上的“生鲜灯”要禁,实际工作中隐形的“生鲜灯”也要禁。要通过加强监管,关掉“生鲜灯”,还原工作真本色。检查考核和总结评比时,不仅要听汇报、看材料,还要对材料、台账等进行细致核实、检查对照,多听听各方尤其是群众意见,“挤干”材料水分,让实际工作在太阳底下“真实出镜”。对于弄虚作假、“涂脂抹粉”的,一经发现,就要动真格处理,以儆效尤。
也要看到,清除实际工作中的“生鲜灯”,并非易事。从长远计,要从完善制度入手,不断优化考核机制和评价制度,树立实事求是的鲜明导向。当前推进改革发展等各项工作时,不可避免要遭遇一些困难和问题。越是任重道远,越是困难重重,越不能图虚功务虚名,而要强化“扎扎实实、踏踏实实”的作风状态,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者“没市场”,让敢拼敢闯、真抓实干者“得重用”,促使说真话、办实事、想实招、重实效成为各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以实干本色战胜困难、赢得未来。
临近年尾,又到总结工作时。工作总结看的是实绩,原原本本呈现全貌才是应有之义。党员干部在工作总结时当自觉摒弃“生鲜灯”,力求真实还原,讲成绩不“抹粉”,讲问题敢“素颜”,勇于把问题摆在台面上,认真剖析原因,明确改进思路,找到发展路径,才能推动明年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真正获得群众认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