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围绕主导产业、青年人才和数字经济,发布1.3万余个海外人才和博士后需求。自去年12月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全省各地迅速响应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的动员令。与此同时,如何平衡好人才增量与存量的关系,为建设新时代人才强省提出新的命题。
“引来女婿、气走儿子”的现象在人才工作中长期存在,指的是一些地方在待遇、评价等方面偏向外来人才,或是重引进、轻培养,导致本地人才流失。今天,尽管我们在人才工作中愈加注重引育并举,但在全国各地争抢人才的背景下,“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在近期一场座谈会上,记者听到一位负责人才工作的同志谈到这样一个现象:有两座城市的某项人才招引政策,都只适用于引进外来人才,无法惠及本地人才。如此一来,两地的此类人才,都产生了流动到对方城市的意愿。
以两座城市为例观察,若是本地人才只有被引入对方城市才能得到优待,本地“儿”难免想当外地“婿”。同质化引才,不仅无助于人才竞争力的提升,反而会导致本地人才心生不满。但“一碗水端平”也未必是好办法,在吸引紧缺人才、顶尖人才时,也需要“一人一策”精准招引。问题的症结在于,一些地方过于依赖人才招引激励,未能平衡“引育用留”各环节。各地拿出真金白银,本意是吸引顶尖人才和团队,但在具体工作中,重“四唯”、看“帽子”等现象依然存在,重政府主导、轻用人需要的情况屡见不鲜。如此一来,引才效率打了折扣,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也往往不及预期。
政策引才,更需以环境聚才,成就人才的环境,比物质待遇更宝贵。平衡引与育,维系用与留,要以系统思维统筹协调,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将人才磁场建立在更多元、更坚固的基石之上。须看到,待遇是人才的重要关注点,但不是唯一关注点,有时甚至不是最核心关注点。顶尖的外来人才注重自身成长的空间和发展的前景,对落户地的营商环境、创新环境等均有较高要求。以硅谷为例,产业链、创新链如同它的“阳光和空气”,这片“雨林”既孕育了领军企业“大树”,也催生了创业企业“小苗”,引得人才纷至沓来。而站在本地人才的角度来看,当地科创平台、研发平台等人才载体越强,自身成功的机会就越多,长期吸引力就越大。可见,在人才工作中,应把工作重心和宣传重点更多放在重大载体平台的建设应用上,以“平台竞争”取代单纯的“政策比拼”,用干事创业的舞台提高各类人才的归属感。
人才环境是综合指标,包括人才成长培养机制、人才服务环境等,涵盖面广,专业性强。各地应遵循市场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做到“总揽”但不“包揽”,积极引导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才共同推动人才事业发展,让人才无论“内外”,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沃土。我省园区经济特征明显,科教人才优势显著,有责任也有条件在人才工作中展现更大作为。我们既要保持人才政策吸引力,又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主动走出人才竞争同质化、内耗式的“怪圈”,更好地肩负起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责任,为人才强国建设作出江苏贡献。